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招生信息 > 招生政策 > 正文

访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九江职院院长魏寒柏

发布时间:2011-06-21  访问次数: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魏寒柏博士

引言:5月10日,由教育部组织开展的2010年度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评选活动结果正式揭晓,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从全国2000多所本专科院校中脱颖而出,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50所高校被评选为“2010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这是继2010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成为首批50强之后的第二次评选,也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被命名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这是对该校长期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学校良好社会声誉和较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为全面了解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工作,我们专门采访了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魏寒柏博士。

记者:魏院长,您好!首先祝贺学校进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作为全省唯一一所入选的高职院校,能否请您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学校为什么能从全国2000多所院校中脱颖而出,顺利入选?

魏寒柏: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指导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和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形成了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助推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态势,办学呈现出“进口旺、出口畅、中间有保障”的喜人局面。学校连续十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其中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为93.05%、93.23%、90.28%。在省教育厅已进行的三次就业工作评估中,都被评为“优秀等级院校”;是“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江西市场8所高校工作站之一。根据“麦可思”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在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中,我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指数排名第6;2010“回响中国”腾讯网教育年度总评榜,经过专家评审会评审,我校以排序第二高票当选“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反映了我校的就业质量和社会各界对我校就业工作的认可,而这也是此次全国就业工作50强评选所看重的。这次我校能顺利入选是对我校以往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的鞭策。

记者:这么好的就业成绩肯定和学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密不可分,您能不能谈谈学校有哪些先进的就业工作理念和机制。

魏寒柏: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学校通过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把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办“人民满意、政府放心、学生受益”高职院校的重要标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就业服务指导。

记者:看来创新的工作理念是学校就业工作取得骄人成绩的重要指引,请您给我们介绍下学校就业工作的具体做法。

魏寒柏: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构建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多年来,我校坚决贯彻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二级学院成立了以总支书记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就业工作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检查、督促就业工作,各二级院系领导每年亲自带队开拓就业市场,全体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把服务就业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很多专业教师直接参与到就业市场开拓、就业指导服务之中,形成了全员参与就业的良好局面。学校健全了就业工作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就业工作机构、经费、设备“三到位”,经费投入充足,硬件设施完备。制定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就业工作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各院系也相应制定了《就业工作实施细则》,并认真组织贯彻落实。

二、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课程改革,培养“适销”人才。

学校深化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非常注重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创新课程体系。在专业调整上,学校提出了“分类选择”的思路,把专业分为“四大类型”采取相应的调整建设策略。按照这种思路,学校由1999年最初的5个高职专业,发展到目前涵盖船舶、机械、电子、管理、汽车与建筑等领域的51个高职专业,形成了以工科类专业为重点,工学、管理、经济、文法等专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专业群。

在课程开发中,根据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课程建设中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突破了封闭的课程开发模式,积极与船舶行业和区域内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与适应性;二是突破了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三是突破课程教学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广泛吸收企业专家和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三、落实就业工作“四化”,拓宽就业市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是就业教育全程化。根据我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就业教育,根据学制特点,按学年分阶段设置阶段目标,并按照每个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成长特点,重点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在校期间学习生涯规划,进而合理定位,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二是就业指导专业化。第一,健全就业指导机构。第二,配齐就业指导师资。专兼职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54人。第三,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第四,加强就业指导课外辅导。三是就业工作信息化。学校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站,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组织网上招聘、网上就业问答、就业信息发布等;建立多渠道的就业信息传送体系。四是市场开拓全员化。在就业市场开拓方面我们力求“四变”:变以东南市场为主为全国所有中心城市市场为主;变以船舶行业为主为面向所有能涉足的行业;变以大企业为主为大、中、小企业并重;变以老关系户为主为开辟新市场为主。学校每年除举办全校性的校园招聘会,还常年组织分专业的专场招聘会,每年的专场招聘会都在200-300场之间,每年推荐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都有7000个左右。仔细甄别用人单位,设置用人单位入校最低门槛,主动引进科研院所和国有大中型企业。

记者:听了您的介绍,我的理解是校企合作是学校就业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您能否给我们讲讲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亮点和特色。

魏寒柏:高技能人才实践动手能力是助推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为了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校不断创新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在校企合作中办学,于工学结合中育人”,加强实训基地和实验条件建设,为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成为高技能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的做法是:密切校企合作,建立完善教学和就业基地。学校已与208家企业签订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协议;根据企业用人需要,调整实践教学计划,在企业最需要的时候安排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燃眉之急,近年来每年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约为一万多(人月);积极服务企业,赢得就业市场。利用学校的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和技能鉴定;利用学校的科研机构和人才为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攻关和服务。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学校形成了“四学段校企交替”、“项目引导、学做一体”、“引产入教、三层次、四学段”、“真实产品、典型工艺、学做合一”等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学校“开放式”办学模式的实施、学校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为提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顺利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有了“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理念,我们培养大批“顶用”人才。

记者:我们都知道学生自身的素质是学生就业的重要前提,能有这么好的就业成绩,从一个侧面也体现出学校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上成效明显,能不能跟我们谈谈这方面的具体做法?

魏寒柏: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是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基础,而良好的综合素质则是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关键能力”。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将素质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平台。

一是制定并组织实施高职学生素质拓展指导纲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提出学生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要素,拓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训练项目,根据不同年级设置若干必修和选修项目供学生选择,采取积分制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评定、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学校定期举办各类人文学术讲座,组建学生艺术团定期开展专场演出,每年在全校学生中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周、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推动素质教育,延伸技能培养,拓展人文素养。

二是活跃学生社团文化。经过多年的积淀,我校校园文化异常活跃,学生社团组织层出不穷。各学生社团中积聚了大量各类兴趣爱好者,他们通过经常性的活动,切磋技艺,共同提高,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成长摇篮。学校每年举办的社团文化节,成为各类兴趣爱好者充分展示才艺的舞台。学生在社团活动实践中锻炼了才干,提升了素质。

三是广泛开展各类创新大赛。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积极支持和鼓励各二级院系、各专业组建学生创新兴趣小组,集中开展创新技能训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展示提供平台。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广告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电子商务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近年来,学生在国家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等各类大学生竞赛中共获奖项500余人次,其中特等奖8人次,一等奖100余人次。

记者:作为我省唯一一所国家示范性高校,学校对今后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如何定位的?

魏寒柏:2010年11月4日,孙刚副省长在我校视察时指出,我校办学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所以学生就业率高,就业竞争力强,学生“高体面就业、高端就业”。在今后的就业工作当中我们将继续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创新就业工作方式,突出特色,以优势专业为依托,在保证就业数量的同时,提升就业质量,真正实现我们的毕业生“高体面就业、高端就业”,发挥好国家示范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力争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为江西的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