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全国就业50强高校—特色办学系列报道之三

发布时间:2011-06-13  访问次数:
 

    全国就业50强高校——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办学系列报道之三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舒平 记者许明峰

    提起九江,人们心中便会联想到庐山、长江、鄱阳湖、京九线等词汇;谈起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很多用人单位就会给予毕业生“敬业精神好、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的评语。近10年来,该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2009年达96%以上,在江西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专业对口率达8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6%。

    取得这一成绩的“秘密”何在?面对记者的提问,学校领导说:“学生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培养模式,面临着教育改革的大潮,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审时度势,果断转变培养模式,坚决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

    学生素质快速提高

    “企业需要什么专业的人?一个专业当前企业运用的操作平台是什么?操作程序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在办公室是想不清楚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让该校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彭晓兰深有感触。

    为此,学校主动走进企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采用工学合作的培养模式。

    该校始建于1984年的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主要为船舶军工企业培养产品质量检验人员。通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该专业确立了“项目引导、学做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学改革的触角伸向了企业,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品,达到互惠共赢,同时又将合作开发的产品或者企业真实检验项目引入专业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衔接,从而把专业教学改革推向了深入。

    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讲授《微控制器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师刘兆平这样解读他的课程改革:“我们按照‘学生有兴趣学、学生学得懂、学生学了有用’的思路进行课程开发,通过选取智能小车组装及测试、智能小车基本运动控制、智能小车触觉系统控制3个典型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完成任务后有较高的成就感,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了,课程教学目标也达到了。”

    九江精密测试研究所部门经理冯汉剑就是该校该专业的毕业生,说起自己的母校,他充满了感激:“目前在全国船舶军工企业不少企业都有我们学校专业的毕业生,并且都成为了技术骨干,我们有今天的成就,要感谢学校的培养。”

    教学能力大幅增强

    “工学结合”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好平台。学校引进和聘请了一批有专业特长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上海英顺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崇文区房屋开发公司、深圳奥思路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江洲联合造船有限公司、6354研究所等各地

    优秀人才,都被学校引进来各尽其才、予以重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学校还让一些“学院派”的老师进入企业,让他们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学习企业的理念,掌握当前最适用的操作程序,了解市场行情,摸清市场急需人才的各方素质,提高了他们教学的主动性和实用性。

    校企合作还让很多老师有了在经济建设一线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很多学校老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到企业挂职主持企事业技术改造、担任企业兼职技术员,该校一大批教师活跃在江西省尤其是九江的各个企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带头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汪临伟挂职同方江新造船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主持完成江西庐山精密铸造厂“中频炉单片机控制”技术改造,主持完成“12万伏高压直流静电除尘电源”科技项目研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国防科技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的骨干教师熊望志,甚至直接担任了中船重工第6354所兼职技术员。

    地方企业得到实惠

    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校有研发能力和研发人才,却常常脱离于市场需求之外;企业了解市场行情,有实践基础却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去搞研究。校企合作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6月9日,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工程中心一间实训室里,记者看到,露点测微仪、高精度万能测长仪、形位误差检测试验箱等新产品格外醒目,这是该校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与九江精密测试研究所共建的产品研发工作室。精达测试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朱九贵告诉记者:“我们正在合作研制高精度万能测长仪新产品,前期设计阶段已近尾声,样机可望在10月拿出来。这样的合作我们进行了好多年,学校和企业发挥了各自的优势,产生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双方都非常满意。”据该校船舶工程学院一位老师介绍,由该校教学副院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彭晓兰教授参与生产设计12000DWT多用途船获得了江西省颁发的重点新产品鉴定证书和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成为江州联合造船公司的主导船舶产品之一,这项产品推动了企业新技术的应用,为江西省数字化造船提供了范例,目前该公司先后为德国布鲁格公司建造了14艘该型产品。

    在得到技术支持的同时,很多企业也得到了人才的支持。一方面,学校根据企业所需,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企业岗位上去。另一方面,学校依托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江西省职业培训综合基地等服务平台,面向地方企业职工开展技术培训。三年来,完成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项目70余项,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经费逾千万元;各类培训达24500余人次以上,师资培训660余人次以上;与7所职业院校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为对口支援院校培训教师和管理人员118人次。

    据了解,学校与43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使合作企业总量达208家,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专业比例数达100%、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专业比例数达100%。